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我們每天絞盡腦汁,作盡各種嘗試,想辦法提高“勝率”,包括idea要好,business model得清楚,大談lean startup的重要,趕快做出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等等。
最近,筆者又聽到一個新名詞 – MDP(minimum DELIGHTFUL product),針對MVP強調盡快作出最小可行的產品開發(fā)方法論,但可行這個詞有點被說濫了,反而對產品設計的本質重點失焦了。
MDP拉進Delightful這個字,是要把讓創(chuàng)業(yè)者或PM回頭重視產品讓人感動的元素,把時間花在打造讓人感動的產品元素上。
除了這些提高勝率的重要要素外,更重要的還是回歸團隊本質 – 在一個很棒的 team中,才有機會將這些元素執(zhí)行得好。
都是團隊,差在哪里?
團隊的定義,就是一組人,個別擁有一定的能力,合起來共同完成一些任務或目的。團隊成員對目標有承諾,且能對彼此負擔責任,以貢獻出對共同目標有意義的結果。
NBA有n個球隊,也就是n個團隊,人才濟濟。大家也都有目標,也都會宣稱對目標是有承諾的。但打起比賽來,就是會有看似強的團隊輸給成績差的團隊。
不論大陸美國臺灣,有志者也都在創(chuàng)業(yè)組隊,也都是一時之選,有的結果好,有的撐不過數個月。
是否有造就好團隊的神秘要素重點值得創(chuàng)業(yè)者注意?
筆者最近讀到幾篇文章,讓我們試著將幾個要素做個探討,讓讀者們能一起想想,是否您的辦公室環(huán)境中,還是團隊中有可能可以加強的要素?
團隊智慧不等于個別智慧總和
強強合作,是大家樂見的組合。
但強強結合,結果不總是如意。
根據刊登在科學雜志2010年十月號上的這份研究顯示,針對2到5人的團隊做了近七百人的調查,團隊呈現的集體智慧與個別成員智慧的平均值或最大值沒有很強的關聯。但跟底下三個要素直接相關:
1. 成員的平均社會敏感度
2. 成員間話語權的平等度
3. 女性成員的比例
翻成白話就是:
1. 成員普遍上具有社交技能者勝
2. 團隊給予成員充分意見表達權,且依照團體意見做者勝
3. 有女性成員在團隊中者勝
女性成員有關鍵性成功影響力
除了科學雜志上的研究發(fā)現:
在所有二到五人的團隊中,至少有一位女性伙伴的團隊,表現勝過平均值。
在另一份由西班牙的大學2011年做出的報告更指出:
三位女性組成的團隊,比較任何其他性別比例組成的團隊表現都好。
目前的社會中,男性在職場中的比例仍然較高。在創(chuàng)業(yè)環(huán)境中,依照筆者自己非正式的調查,女性比例也較低。
如果筆者沒有觀察上的錯誤,這結果就意味著女性是珍貴的少數資產,有可能對團隊成敗與否起關鍵性的作用,值得重視。
韓國人重視集體智能,造就今日網絡與游戲王國?
筆者有韓國最大網絡公司NHN(naver.com)的工作經驗,在超過兩年與韓國人密切工作的經驗中,注意到他們重視集體智慧的程度,破除了我以為應該普遍存在韓國的威權上到下的命令鏈模式。
有些事情,在我眼中,已經有明確答案,團隊成員仍被鼓勵表達不同意見,持續(xù)討論優(yōu)化。
常常,藏在隱晦不明身處的真相就被抓到,團隊也就能把精力放在這些正確的地方,作出對的結果。
我們也熟知,日本與韓國特別重視同事之間的社交,下班后一起去吃飯喝酒,凝聚團隊間情感與團隊意識,是每周都要發(fā)生兩三次的事情。
今日因特網與app世代的快速變化,整個產業(yè)已經演變到亂打群架的團體戰(zhàn)大規(guī)模戰(zhàn)役,并不是一兩個人可以玩的游戲。如果套用上段提到的那篇研究,或許可看出重視團隊智慧的韓國人與日本人成功之道。
筆者相信,這個時代,我們除了提升個人技能與智慧外,更要想辦法讓團體智慧與產出強化。后者更可能才是創(chuàng)業(yè)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關閱讀